2022年5月10日,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研究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多措并舉促進大學生就業”研討會成功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書記、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靳諾,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彥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楊志明,教育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魯昕,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業務二司司長王靜,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等出席會議。研討會以線上方式舉行,分上午、下午兩個階段進行。王靜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嚴金明分別主持。
靳諾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一目標要體現在我們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中,也需要大學生們離開校園、進入勞動力市場后,用自己的一生為這個目標進行注解,從而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人才供需匹配度有待提高、學生就業觀念也亟待加強、高校學生就業信息平臺系統應進一步加強整合等問題,要在五個方面著力:一是進一步深化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內涵與政策的研究;二是進一步加強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對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及實現的途徑的研究;三是進一步提升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才需求和大學生就業的匹配度;四是進一步研究就業形態下大學生靈活就業的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問題;五是進一步夯實促進全生命周期高質量就業的政策關系。她指出,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由國務院參事室指導的“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大學生就業”課題組將圍繞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中心議題,充分探討、厘清相關理論、政策與實踐問題,為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為如何通過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張彥通指出,為迎接好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就業提出了嚴峻挑戰,當前就業形勢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他在總結疫情后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難點與痛點的基礎上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要以市場化為基礎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要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度過難關,激發更多的市場主體的活力,擴大就業的數量。二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要統籌今年的就業壓力和長期的大學生就業存量問題的關系。積極研究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當代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影響下的就業形勢的變化和構建積極的就業體系,同時創新思路,大力提升勞動力就業能力、不斷擴大就業崗位。三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要統籌就業的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和產業需求兩方面的關系。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有總量問題也有結構性問題,要客觀認識現在就業難,招工難等現實性問題。
吳愛華指出,針對2022屆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各級政府首先要壓實責任,把大學生畢業生就業納入各級政府的績效考核。第二,要用足用好政策性崗位。第三,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第四,創新線上線下同步的就業服務的方式。第五,要加強就業指導和困難幫扶。針對當前存在的就業困境,他提出五條建議:支持中小微企業更多吸納畢業生,擴大國企招聘畢業生規模,設立“城鄉社區專項計劃”和“村醫計劃”,統籌高校畢業生就業宏觀管理的力量,推進就業管理體制上的改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國外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丁賽爾從促進高校畢業生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難點、堵點,以及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政策的內容和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她提出,應增強政府政策的穩定性和透明性,健全就業的影響機制;千方百計援企穩崗,尤其是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和幫扶力度;拓寬青年就業渠道,形成社會各方合力;加強行業的需求與規劃等。
魯昕認為,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新成長勞動力就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話題。就業是宏觀經濟非常重要的基礎性指標,所有宏觀治理體系和宏觀政策體系都要圍繞著保就業、促就業、穩就業來制定、來實施,切實堅持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不動搖。當前的就業情況存在結構性問題,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國家剛剛頒布修訂的《職教法》就是是教育結構的重大調整,對于解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提出了制度性保障。她就完善職業教育政策提出了十大建議,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撐就業、發展適應性新技術變革適配性就業等。
楊志明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就業的三個趨勢性的變化:就業需求由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就業崗位供給由增量有限轉向存量有限,新就業形態逐步顯現。他指出,當前大學生就業仍然要向大城市聚集,向大單位,大企業傾斜,疫情尚未結束,創新正在進行,我們正處于“創制融合、產教融合、人智融合”的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只有擁抱數據,創新無限,擁抱就業新業態,大學生就業才能發展無限。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曹洪欣闡述了2022年大學生就業的特點。他提出,需落實、完善政策:一是以生命至上為導向,落實相關政策,暢通就業途徑;二是各行各業需為大學生就業創造寬松的環境;三是在高校層面要培養學生擇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趙忠從經濟學的角度談了大學生就業問題,通過勞動經濟學中失業的類型做了理論的探討和具體分析。他指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必須滿足于市場的需求,滿足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要和市場和經濟發展相匹配。他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就業需求、教育資源配置三個維度給出了具體建議。
北京零點有數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岳以生動鮮活的實踐事例引入,并指出就業難不是簡單的政策原因,而是教育模式所產生的問題。他圍繞全球最大市場如何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供需之間有機適應和平衡的角度入手,從“近、中、遠”的程度上提出了三個對策。
廣東省政府參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原副校長張效民通過對全國18個東西南北中的高職院校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基于大量的實際調研和嚴謹的數據進行分析,結合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就業工作實際情況和經驗,提出了職業院校學生就業發展的建議。
下午的專題發言中,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李立國教授以《提高職業教育的含金量吸引力新穎性,促進大學生就業》為題作報告。針對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他指出,要構建起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發展要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構建起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動態調整優化機制,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東、中、西部合作。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陳軒從短期、長期兩個層面指出了當前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
河北省政府參事、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結合河北經貿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實際,分享了該校就業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主持工作)楊子強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提出關于大學生、青年就業的“四個關切”。
河北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邢明強對河北省的就業情況進行了介紹,并指出就業工作關鍵要在“穩”字上下工夫。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崔盛分析了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就業的國際經驗,并提出了具體的借鑒方式方法。
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原黨委書記彭小奇,湖南省政府參事、長沙理工大學文新學院教授成松柳兩位專家站在高校的角度提出大學生就業發展的建議。
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龔曙光以文化企業的視角,就企業如何吸納、使用和培養就業者進行了分析。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黨委組織部)部長耿海將從公司實際出發,分享了拓寬招聘渠道的有效經驗,并針對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問題和難點提出建議。
貝殼找房綜合管理中心負責人伊凱結合公司就業崗位招聘實踐,提出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強化“面向就業教育模式課程與實踐體系”探索的建議。